【摘要】探討介入技術的開展對綜合醫院學科建設發展的價值。介紹北方某醫院,建設介入導管室,開展心臟介入、外周血管介入、神經介入、腫瘤介入等技術項目,對醫院平行其他科室的發展同時提供幫助。介入技術可以有效帶動綜合醫院學科建設整體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介入、導管室、學科建設、醫院管理。
1.整體大環境下,要求醫療機構提高自身疾病診治水平。
2021年6月4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對于綜合醫院來講,以"CMI"為抓手的醫院高質量建設不可或缺。在目前DRG為主的醫保支付評價體系下,綜合醫院如何提高自身疾病治療能力及綜合救治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對于縣域醫院,多以內科疾病治療為主,如何在原有內科藥物治療基礎上快速提高內科及外科綜合救治疾病能力,在現階段激烈競爭的醫療市場中尤為重要。
綜合醫院學科發展方向眾多,黃櫻碩等人[1] 指出,建議抓重點學科建設。基于"筑高原,推高峰,全面加速學科發展"目標,整合資源,建立啟動"重點學科建設"。定位為"優勢發展" "重點建設"。建成以重點學科為核心的優勢學科群。
本文以筆者經歷的醫院為例,系統從技術角度闡述,基層醫院如何快速通過綜合介入技術的發展,提高醫院的整體醫療技術水平,增強競爭力!目前縣域基層醫院,內科經過多年發展均有較高程度的水平,外科同樣經歷多年的發展水平基本可以滿足當地需求,多數基層醫院進入發展瓶頸期。如何建立投入小,見效快,在現有基礎上可以有效開展的業務成為首選。本文通過筆者工作過的某縣域醫院操作案例,探討介入技術如何快速幫助基層二級綜合醫院快速提升綜合救治能力。提到醫院綜合救治能力,就不得不談到"權重"這個概念。本文將以筆者的經驗為案例,向大家講解如何快速提升醫院疾病病種權重值,進而提高醫院CMI值。葛孟華等人指出[2],縣市級醫院學科建設的基本思路要以現有醫療資源為基礎,以滿足群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技術優勢顯著和患病率高的病種作為突破點,堅持救命與防病并重,做強優勢學科、做精特色專科、加強薄弱學科,不斷提升專科能力,重點是加強急危重癥救治學科建設。
本文在闡述過程中,將舉例權重為一項參考指標向大家展示介入手術和非介入手術的差距,以期讓大家理解介入技術帶給醫院的優勢。權重反映每一個DRG病組的資源消耗相對于所有病例的資源消耗程度,可用平均醫療費用表示資源消耗程度。基礎權重以前三年的實際數據為主要依據,綜合考慮本年數據變化情況進行計算,計算后的權重由醫保經辦機構組織相關專家開展權重論證工作,最終的權重結果由醫保經辦機構根據實際情況每年公布一次。
2.引進優秀的學科帶頭人是開展新項目的基礎。
雖然眾多縣域醫院已經建設了介入導管室,引進了不同品牌或者不同型號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器(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是仍有很多醫院沒有導管室,或者是雖然建設了導管室,但是相應的技術項目開展的不理想。
下面筆者介紹一些經驗以供大家參考借鑒。導管室投入小見效快。可以以心臟介入為基礎同時發展綜合介入技術,有效彌補其他科室短板。介入治療學:是介入放射學的重要部分,它以影像診斷作為基礎,通過醫學影像設備的引導,利用導管、穿刺針和其他介入器材,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介入治療主要服務科室:心內科、普外科、內分泌、腫瘤科、血管外科、神經內科。合作帶動科室:影像科、彩超科。
首先要引入優秀的學科帶頭人。人才是醫院發展的基礎,脫離人才談學科建設,一切都是空談!何曉鵬等人[3]指出,醫院學科帶頭人的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能力、學術影 響力、領導力及管理能力等。學科帶頭人要有戰略發展的眼光,高瞻遠矚地規劃學科發展,不僅著眼于縱向比較,更應放眼與全國重點學科的比較,找出差距、理清思路,明確發展目標。
3.任用好相關人員,配備好相關設備條件,細化如何開展介入醫療項目的內容及順序。
3.1首先要開展心臟介入治療項目。心內科是綜合醫院的平臺科室,如果一家醫院的心內科醫療救治能力不足,會直接影響整個醫院的發展水平。
一家醫院的介入導管室,有成本。目前心臟疾病在流行病學上高發,隨著心臟介入相關知識在社會中的普及,國內心臟介入手術數量的增加,醫保集采心臟介入相關耗材的降價,技術利于推廣。通常情況下,在縣域區域,心臟介入手術收入可承擔介入導管室的日常運營成本。
根據下圖所示,可見如果不添加介入操作手術,單純藥物保守治療,在DRG分組權重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合并介入操作的患者,DRG權重明顯增高。
介入導管室是心內科開展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手術必備條件。開展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會帶動醫院整體急危重癥患者的綜合救治能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會幫助醫院重癥病房的建立。很多基層醫院,不是不可以建立重癥病房,主要的原因是重癥病房患者的來源和收治問題。當開通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救治途徑以后,隨著重癥病房的日趨成熟,呼吸機的使用便可以進一步成熟。當一家綜合醫院,呼吸機的使用非常成熟以后,面對急危重癥患者,醫院的各項救治流程便會同時成熟起來。二級醫院有能力承接三甲醫院因費用無法承接的危重患者,對品牌商譽價值的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
患者閆XX,男性,32歲。患者因車禍重傷昏迷,急送某三甲醫院就診,診斷為重度顱腦損傷、創傷性濕肺、右側股骨干等多處骨折。患者在該院做了開顱去骨瓣減壓手術,術后入住ICU。由于多種因素等在治療無望的情況下,家屬將患者轉入我院,就診時患者處于深度昏迷狀態,無自主呼吸,氣管插管用呼吸機輔助呼吸,生命垂危。根據病情認真制定診療方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抗炎、降顱壓、補液等對癥治療。在觀察到患者能自主呼吸的情況下,移除了輔助呼吸機,及時做氣管切開術,使患者自主呼吸通暢,血氧飽和度達100%。密切關注病情變化,經過緊張搶救,患者生命體征恢復平穩,后痊愈出院。
3.2心臟介入手術項目成熟以后,積極開展外周血管介入手術。
心臟介入手術業務開展成熟以后,此時導管室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條件。不論在醫療救治流程上,還是在物資供應上均有一定的基礎。此時開展外周血管介入是非常好的選擇。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行下肢動脈介入支架手術,可以對骨科相關疾病診治進行補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疾病高發,髂動脈平面以下的手術相對安全性高,易于在基層醫院開展。下肢靜脈濾器置入,可以有效的避免下肢靜脈血栓脫落,該技術同時還可以為骨科手術保駕護航。眾多骨科骨折患者存在下肢靜脈血栓,行下肢靜脈濾器置入后,可以有效保障骨科圍手術期的安全。
根據下圖所示,可見外周血管疾病如不添加介入操作手術,單純藥物保守治療,在DRG分組權重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合并介入手術操作的患者,DRG權重明顯增高。
3.3當醫院的外周血管介入技術成熟以后,就可以開展神經介入手術。
顱外段的血管,比如椎動脈、頸動脈的缺血擇期介入手術治療相對安全性高,醫院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好。從下圖中既可以看出,單純藥物治療的腦缺血疾病,權重僅為0.94,腦血管介入治療權重高達14.13。
開展神經介入可以有效提升神經科疾病診治能力,頭部核磁雖可以顯示病灶,但是核磁腦動脈成像不能顯示顱外段血管狹窄。增強CT頭頸動脈CTA,雖可以顯示顱外段血管,但仍有一定誤差性。腦動脈造影可以更準確的判斷動脈血管走形,側枝血管代償等情況。
下圖所示病例,頭核磁彌散成像可見病灶,但是核磁腦動脈成像未見顱內段血管狹窄。后經過腦動脈介入造影顯示,椎動脈開口嚴重狹窄,后經過椎動脈支架置入治療病情好轉。
3.4.1甲狀腺結節介入治療。
如果醫院存在腫瘤科,同樣可以開展腫瘤介入手術。很多基層醫院沒有病理科,甲狀腺開刀外科手術必須要配合外科術中快速病理,因為沒有病理科,所以限制了很多醫院的甲狀腺手術開展。但是可以通過開展甲狀腺射頻消融手術,來對一些早期的甲狀腺結節進行微創消融,創傷小,風險小,術后恢復快,有利于基層醫院開展。這樣就可以彌補基層醫院缺少甲狀腺外科的缺陷。乳腺結節外科疾病的操作方式與甲狀腺結節治療方式類同,可以參照甲狀腺業務開展形式。
3.4.2肺癌介入手術。
基層醫院有了心臟介入及外周血管介入的相關技術及流程支撐后,可以開展肺癌的介入治療,同時可以幫助呼吸科治療急性咯血疾病。
3.4.3肺癌CT定位下穿刺活檢及射頻消融手術。
CT目前已經普及化,CT引導下腫瘤穿刺活檢+射頻消融術,可以使一些早期肺癌就可以在基層得到治療。填補了基層胸外科的空白。使一些胸外科的疾病也可以在基層醫院就可開展,有利于基層醫院整體學科建設。
3.4.5肝癌CT定位下射頻消融手術。
肝癌占位局部介入導管注入碘油后,局部顯影,局部后續也可以進一步行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將腫瘤占位細胞殺滅。
3.4.6食管癌支架置入解除食管局部狹窄。
經過肺癌及肝癌介入治療最基礎,后續可以開展食道癌食道狹窄支架置入術。
經過以上醫療技術項目的開展,筆者所負責的醫院,不論從患者數量,還是醫院的CMI值均明顯提升,為醫院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雖然在早期管理團隊及醫護團隊,面對急危重癥患者所帶來的,各項醫院在開展新項目過程中所出現的挑戰,但是很快各個部門積極努力適應后,為醫院帶來了革命性的進步。醫院三四級手術的大量開展,急危重癥患者的診治能力提升,幫助醫院在區域內有利的搶占學術高地,同時也帶來了門診量,住院量的增加,社會的認可,政府的重視,管理者有效的回饋給當地建設了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好醫院!
4.總結。
經過系統的建設后,心內科及CCU作為平臺,保障所有科室(神經內科、腫瘤科、康復科、外科)危重癥患者的及時救治。這里還要補充一點,醫療風險的承擔問題。醫療糾紛出現后不需要科室及醫生連帶賠償,打消了院內科室在收治危急重癥患者時的顧慮!設立院長親自主管的醫務科危機公關處理小組。如發生糾紛,參照美國的處理方式。"如果不幸發生醫療糾紛,那么球就會"踢"給保險公司。他們會進行調查,進行協調,而患者和家屬一般不會再找醫院和醫生,這不僅可以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保護了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在美國,保險公司在醫患之間充當了中立的第三方,這降低了醫患間的直接沖突的概率。若經仲裁或者判決,醫生確實有責任,那么就由保險公司來賠付"。在推動學科建設過程中,基層醫院轉型升級,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醫生的風險必須由管理者來承擔,在管理過程中將風險有效降低。
未推行DRG付費之前,大部分地區采取按項目付費為主的付費制度,這種支付方式容易產生誘導性需求,導致"疾病慢治","小病大治","輕病久治"等現象的發生。DRG付費下,支付標準不會因為醫療機構的支出多少而發生改變,有助于醫療機構規范診療流程,加強臨床路徑的應用,規范合理用藥,縮短住院天數,提高床位周轉率,從而提高醫療機構的醫療質量。DRG付費讓醫療機構治大病,治真病!DRG大框架下,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各有分工,三級醫院如果承接一級醫院的工作,醫保付費一定是虧損!二級醫院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能力承接三級醫院開展的醫療項目,才是生存之道。這就使得二級醫院開展疑難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項目,顯得尤為重要。二級醫院有能力承接更多三級醫院的業務項目,必將增加自身競爭力。。
周林麗等人[4]指出,從專科特色入手,以專科帶動醫院綜合發展的路徑雖對醫院品牌打造具有顯著效應,但綜合醫院學科眾多,合理有效分配資源,平穩過渡完成改革,亦是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視探索的問題。改革阻力不可避免,但改革碩果仍舊亮眼。對于綜合醫院,采取資源整合建設模式,打造專科特色帶動綜合發展是醫院建設重要路徑。
用醫療技術水平推動管理服務,管理為技術服務,技術優先,督促管理人員水平升級,醫院技術提升、管理提升、品牌提升!
醫院要回歸醫療本質,醫療的基礎就是技術,每家醫院都想快速發展,做大做強,大事始于細,難事起于易,從一個科室入手,帶動醫院整體技術力量升級,筆者的經驗,從介入導管室入手,無疑是最快、最好的選擇之一。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