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呼吸困難:
1、氣體交換受損:與肺淤血、肺水腫或體循環淤血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缺氧有關
心前區疼痛:
1、疼痛:心前疼痛,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炎癥累及心包有關。
心悸:
1、不舒適:心悸:與心律失常心臟搏動增強有關。
心源性水腫:
1、體液過多:與體循環淤血及鈉、水潴留有關。
2、有皮膚完整性受損的危險:與水腫、臥床過久。營養不良有關。
暈厥(心源性):
1、有受傷的危險:與暈厥發作有關。
2、心輸出量減少:與嚴重心律失常,心肌收縮力減弱,主動脈瓣狹窄有關。
慢性心力衰竭:
1、活動無耐力:與心功能不全,心排出量下降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左心衰竭致肺淤血,右心衰竭致體循環淤血有關。
3、體液過多:與右心衰竭致體循環淤血,腎血流灌注不足,鈉水潴留有關。
急性心力衰竭:
1、氣體交換受損:與急性肺水腫影響氣體交換有關。 2、焦慮、恐懼:與病程長、喪失勞動能力和突發的病情加重致極度呼吸困難及窒息等,監護室的搶救設施和搶救時的緊張氣氛對病人的影響有關。
3、清理呼吸道無效:與肺淤血呼吸道內大量泡沫痰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源性休克,呼吸道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心律失常:
1、活動無耐力:與心律失常導致心排出量減少有關。 2、焦慮:與嚴重心律失常至心跳不規則,心律失常反復發作和療效不佳。缺乏心律失常的相關知識有關。 3、有受傷的危險:與心律失常導致的暈厥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絞痛、腦栓塞、猝死。
風濕性心瓣膜病:
1、活動無耐力:與心瓣膜病致心排血量降低有關。
2、焦慮:同上。
3、有感染的危險:與肺淤血及風濕活動有關。
4、知識缺乏:與對疾病缺乏認識有關。
5、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活動
心絞痛:
1、疼痛:心前區疼痛與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心肌缺血、缺氧,乳酸及代謝產物積聚、刺激神經末稍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心絞痛的發作影響活動有關。
3、焦慮:與心前區疼痛及對預后的憂慮有關。
4、知識缺乏:與缺乏有關冠心病的知識有關。
5、潛在并發癥: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1、疼痛:心前區疼痛與心肌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發生缺血性壞死有關。
2、活動無耐力:與心輸出量減少引起全身氧供不足及臥床時間過久有關。
3、恐懼:與劇烈胸痛產生瀕死導致病人懷疑自己生存危機,及監護室環境,創傷性搶救有關。
4、有便秘的危險:與不適應臥床排便,飲食少有關。
5、潛在并發癥:心律失常、休克、猝死、深靜脈血栓形成。肺部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
1、活動無耐力:與心肌細胞受損有關。
2、疼痛:心前區疼痛與心肌受損有關。
3、焦慮:與感到疾病的威脅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急性心包炎
1、疼痛:心前區疼痛:與心包纖維蛋白性炎癥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與肺淤血及肺組織受損有關。
3、心排出量減少:與大量心包積液妨礙心室舒張充盈有關。
4、體溫過度:與感染有關。
5、焦慮:與住院影響工作,生活及病情重有關。
縮窄性心包炎
1、活動無耐力:與心排出量不足有關。
2、體液過多:與體循環淤血有關。
原發性心肌病
1、氣體交換受損:與心力衰竭有關。
2、疼痛:胸痛與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有關。
3、活動無耐力:與心肌病變使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排出量減少(與心臟功能下降)有關。
4、體液過多:與心力衰竭有關。
5、有受傷的危險:與心肌病導致的暈厥有關。
6、焦慮:與疾病呈慢性經過:治療效果不明顯,病情日益加重有關。
7、潛在并發癥:栓塞、心律失常、猝死。
心內膜炎
1、體溫過高:與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內膜炎有關。
2、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長期發熱導致機體消耗過多有關。
3、焦慮:與發熱、病情反復、療程長、出現并發癥有關。
4、潛在并發癥:心力衰竭、動脈栓塞
原發性高血壓
1、疼痛:頭痛、與血壓升高及顱內壓升高有關。
2、焦慮:與血壓高使日常生活受影響及治療效果不理想有關。
3、活動無耐力:與并發心力衰竭有關。
4、有受傷的危險:與血壓過高或降壓、過高(與頭暈和視力模糊)有關。
5、營養失調:高于機體需要量:與攝入熱量過多。缺少運動有關。
6、知識缺乏(執行醫療方案無效):與缺乏相應知識和治療的復雜性,長期性有關。
7、潛在并發癥:高血壓急癥、心功能不全,急性及腦血管病,視網膜病變,腎功能不全。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